說到VR技術,我想咱們第一反應就是這樣一個畫面,一個戴著放大鏡一樣眼鏡的家伙,站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有時跳舞,有時大聲尖叫,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看起來很滑稽,我從來沒有很好地理解過這種技術應用,比如一些可穿戴設備,用戶周圍有許多似乎與身體極不兼容的設備。這真的是技術進步嗎? 從定義上講VR它所呈現的是一種完全虛擬的圖像,通過使用頭部以及動作檢測技術來追蹤用戶的動作,以反映到內容中,提供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這個是定義,我們想要提供給用戶的首先是體驗,而不是負擔,是否可以做到小型化設計,而不是一個大眼眶,這個一定是未來的設計趨勢,比如迷你攝像頭技術,這個我曾經在一份技術雜志上看到過相關的文章,完全可以實現小型化,當然作為本文的所要講的VR技術完善方面的內容,這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接下來我來講一下我的改進想法,首先還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明。傳統VR眼鏡或是其他設備,體驗者實際上是被一個縮小版的電影院包圍起來,僅僅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來體驗效果,而沒有將這種視覺與聽覺的效果實體化,這么解釋可能大家不是很理解,我舉例說明,我們應該都聽過一些網上的語音類節目,有講故事的,有朗誦的,有人生體驗的等等,想想一下如果我在敘述這樣的場景:我的手輕輕劃過水面,激起一朵朵的浪花。這個時候聽眾同步可以感受到浪花的聲音和手打濕的感覺,這樣的體驗是不是很美妙,這就是我所說的虛擬現實實體化。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中我們如何改進VR來實現上面的功能呢?聲音和視頻部分目前已經很完善了,我們只需要加上觸覺和一些能夠主動將文字或語音轉換成動作的裝置,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微型馬達和小型的制冷片或加熱薄膜,提到微型馬達大家可能會想到手機的振動馬達,這個器件實際起到的作用和某些按摩椅里面的偏心馬達作用相同,只不過是體積較小罷了。 當人的某個部位,比如說手掌佩戴上包含有微型馬達的手套后,可以對手部進行按摩,按摩的觸發條件就是VR設備中的語音和圖像;想要實現水流或是其他液體流過身體的感覺其實還可以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實現,通過精確的控制每個接觸點的溫度變化來實現水流的感覺,這個從理論上講是可以實現的,不過技術難度還是相當大的,特別是在需要模擬細微的感覺的場景。 其實上面提到的場景你可以在一些所謂的4D或5D的影院中感受到,只不過那種環境比較大,設備也可以做得很大,可以噴水霧模擬下雪,座椅也可以根據場景來調整位置和運動方向,這樣的體驗如果可以小型化,哪怕在家庭環境增加一個可以識別VR信息進而實現按摩實體化的毯子也會帶來很好的體驗感。 上面的所說的項目,會涉及到很多的需要具體細化的技術,比如說:離線語音識別、運動控制、環境模擬,這些技術都有它要對應的反饋機制,舉個例子,振動力度的大小需要使用者語音或相對傳感器的真實反饋數據來進行實時調整,虛擬現實技術力求可以達到理想的最佳化實體化效果。 |